中国商用车企征战海外市场
稿件来源:如欧盟
□马艳 5月20日,希腊北部港口城市塞萨洛尼基为首批在当地运营的宇通纯电动公交车举行了欢迎仪式。预计到6月底,250辆宇通电动公交车将全部在希腊首都雅典和塞萨洛尼基上路。 5月22日,泰国政府客户258辆纯电微卡订单已全部下线入库,这是福田汽车出口的最大电动微卡单笔订单……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存量博弈格局,中国商用车企已不再满足于固守本土,而是积极寻求向海外市场挺进,将海外战略视为新的增长极和发展导向。 深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银平在2024中国商用车论坛上高喊“不出海,就出局。”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海外产品线总经理冷长春也表示,“中国发展看海外,海外发展看中国。” 国际化飞速发展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商用车出口总量达到77万辆,较2017年翻了两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魏文清看来,这一增长趋势可谓是显著飞跃。“国际化成功需要窗口机遇、比较优势、本土化和战略定力。商用车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占比达到19.1%,高于乘用车的15.9%水平。具体到企业层面,江淮、重汽、陕重汽等表现突出,分别达到了41.3%、38.3%、35.7%。” 商用车作为规模效应产业,当前中国商用车市场占据全球约四分之一份额,而依托国内大市场和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面的后天优势,中国商用车国际化正飞速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安民表示,在保持供应链优势、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新技术、新产品将成为出口的新动能,中国商用车企业在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随着综合竞争力的增强,集成新技术的中国商用车在全球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预计未来2~3年有望达到百万辆级别。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对于未来商用车出口也持乐观态度。他预计,2024~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仍会处于增长态势,增速可能会维持在10%~20%,预计2024年会达到600万辆,增长15%~20%。其中,商用车出口有望达到85万辆,增长15%。 挑战犹存 在行业高歌猛进之际,业内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迷了眼”,而是更为清晰地看到了产业在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中所面临的问题。魏文清称,就当前中国商用车的发展来看,尽管国际化进程迅猛,但尚未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出现,因此我们还不能称为商用车强国。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海外销量仍以整车和成套散件为主,也未实现海外全价值链制造。同时中国商用车基本未进入欧美等发达区域市场,拓展进程不及乘用车。 除了要面对产品、技术、服务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商用车企出海面临的合规压力也被频频提及。“中国商用车企业对欧盟法律法规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近两年形成的新型法规草案在未来几年会比较密集地进入实施期,包括欧盟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当地本国的法律法规。所以,对于商用车出海,新的合规研究对象也要发生转变。此外,不光是欧盟,南美、中东也都非常关注气候变化。”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代奕波指出,如果商用车整车厂想在欧盟市场上获得进入许可,不光自己要合规,供应商也要合规。 中国银行高级经理李柯蓉也表示,“近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制造业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商用车企与乘用车企出海面临的管理、经营和合规风险诉求有较大不同,特别在资金安全和汇兑管理这方面仍需提升风险意识。因此,我国商用车企相关的‘金融出海’也要提上日程。” 需协同共赢 直面上述挑战,业内专家给出的解题思路是:中国商用车上下游产业链要协同共赢,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与当地供应链形成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孙晓红指出,布局海外汽车产业链,上游包括研发、检测、零部件,下游包括售后、金融、物流等服务企业。如果做不到本地化,不仅成本居高不下,当地政府和消费者也不答应。对中国企业而言,与当地商业、社会形成共生关系,能更好地防范风险,合作共赢。“当前,中国车企出海协同合作尚不够紧密,上下游、同类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较为普遍,需要进一步联合,建立资源互补的合作联盟,实现汽车出海的长期稳定发展。”刘安民建议,中国商用车企要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央企联手出海,共同参与沿线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裁付军也在呼吁中国商用车企的联合:不只是与行业内友商,更要与大型央企、国企、物流企业、保险公司等形成一个平台,在产品开发上,针对进入难度大的市场 (如欧盟)联合开发,共享配件库等固定资产;在物流方面,可以与港口集团、物流公司等合作,共同统筹资源并承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