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供应链管理数智化水平 积极培育气候韧性和可持续能力
稿件来源:2024CSLKT3-419
□ 上海海关学院讲师刘婵娟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赵慧达 核心提示: 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特别是研发或引入6G通信、智能感知、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通过数据中台,将不同来源的数据予以对齐和融合,搭建智慧看板和专家智能决策系统……
2024年6月14日,美国拜登政府正式成立白宫供应链韧性委员会(White House Council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要求每四年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关键产业予以审查,内容包括指导美与盟友合作,加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战略。6月20日,拜登政府发布了由20多个联邦机构制定的最新气候适应计划,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队伍、开发具有气候适应性能力的供应链、气候数据和工具用于决策等方面。综合而言,美方政策或将对我国现行供应链政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供应链管理部门应当统筹推进供应链管理数智化水平,积极培育气候韧性和可持续能力,以应对未知挑战。 一、政策影响 (一)核心产业或受冲击 美国拜登政府通过建立供应链韧性战略,指导美方与其盟国开展合作,造成我国“世界工厂”地位面临挑战,限制关键核心产业健康发展。公开信息显示,美方向日本和荷兰就半导体行业施加压力,或将新增我国高端储存芯片的限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生产研发压力,导致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设备供应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国际合作受限,诱导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发生,致使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二)气候治理合作趋缓 美国拜登政府发布气候韧性计划,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素质、供应链气候适应性不断向高端发展的目标,显示了美国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积极态度,可能导致全球气候治理之中扮演领导者角色。然而,这一潜在政策与我国一贯倡导的“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和协商一致的原则”有所差异,或将导致谈判行动中的不顺畅,相关的合作事宜趋于缓慢。(三)地缘政治变化或将加剧供应链风险 美国拜登政府加强与盟友之间的供应链合作,或将改变原有的供应链合作模式,边缘化我国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之中的地位,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区域重组。虽然现有观点认为,美国拜登政府在供应链新政中可能进一步推动与华“脱钩断链”,实体企业高层给出了“不可能”的判断,但供应链格局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我国供应链活动的不确定,造成一定的贸易限制、技术壁垒和运作缺陷,加剧各类风险的发生。 二、管理启示 (一)强化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破除关键技术阶段性束缚 一是加强供应链科技研发投入,依托国家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项目,加强对重点产业、关键材料和重要零部件的研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项目研究和校企项目联合攻关,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撑,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二是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按照供应链中面临的不同要素,专业性的设置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升科研项目向实地所需转化,提升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引进和培育区域高科技所需人才,按照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设计,制定针对性的引才政策,完善和优化科研环境,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加强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确保核心产业在每一个建设周期内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二)优化供应链布局与多元化,提升区域合作韧性新效能 一是拓展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减少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依赖,加强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构建更加稳定和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二是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特别是研发或引入6G通信、智能感知、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通过数据中台,将不同来源的数据予以对齐和融合,搭建智慧看板和专家智能决策系统,提高供应链的风险响应速度和资源配给方案的灵活性。三是推进区域友好合作,深度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合作,简化通关手续、降低贸易壁垒等方式,试图让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进而增强区域供应链的韧性。(三)增强供应链数智能力建设,推动科技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是搭建智能供应链决策平台,融合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的供应链信息互动和数据共享方式,提升重点产业的智能化改造,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生产系统,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柔性化水平,实现生产的高效、精准和灵活响应,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搭建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框架,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流程和技术,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决策质量,挖掘供应链中的数据价值。通过实时监控、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机会,优化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三是推动绿色采购与物流,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运输方式和循环经济等模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降低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四)挖掘供应链数据信息潜力,赋能气候建设与预警支持 一是搭建气候数据集成平台,整合气象、环境、物流、生产等多源数据,通过多维度数据的汇聚和融合,并接入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决策平台之中,对气候变化和供应链运行的实时监控。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时获取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关键气候数据,重点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为供应链决策提供支撑。二是提升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气候预测模型,应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数据,对海量气候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识别气候变化趋势和异常模式,提前识别可能的气候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降低气候变化对供应链的影响。三是搭建融合气候数据的预警响应系统,建立供应链与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行动计划。通过模拟演练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气候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应对。 (五)加速供应链统一市场建设,释放软硬件发展内核动能 一是建立相对统一的规则和标准,消除各地区之间产品或服务在流通过程中的壁垒,使各地的资源可以更加高效地流动,缓解供应链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对整体的影响,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协调性和韧性,增强产业凝聚力,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整体竞争力。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政策支撑体系,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协同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引导,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供应链统一市场的建设,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强软硬件协同建设,加大对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投入,提升供应链基础设施(如物流、仓储、运输等)的现代化水平和智能化能力投资,构建和完善供应链管理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管理,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 (本报告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23CGL077);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22YJC63008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GD24YGL09);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号:2023A1515110302);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课题(2024CSLKT3-4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