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冷链物流如何托起消费新场景?
稿件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增收减负、消费升级、环境优化等八大行动,提出30项具体举措,旨在全方位释放消费潜力。 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冷链物流作为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发展不仅关乎食品安全的保障,更成为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服务新型消费模式的重要支撑。本文结合《方案》内容,深度解析冷链物流行业的政策机遇、发展趋势与挑战。 政策赋能:城乡消费设施升级下的冷链新需求 《方案》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中明确要求,“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加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这一部署为冷链物流网络下沉至县域和农村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20%~30%,而冷链物流的渗透率仅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90%。随着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千集万店”改造的推进,冷链物流短板亟须补齐。 政策机遇:一是基础设施扩容。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冷链仓储、分拣中心等设施有望获得资金倾斜。二是城乡双向流通。通过“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通道,冷链物流可助力农产品品牌化(如“三品一标”行动),同时满足农村居民对生鲜食品的消费升级需求。三是技术标准统一。 《方案》提出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冷链物流的温控标准、追溯体系等规范化建设将加速推进。 行业趋势:未来,县域冷链网络将向“分布式仓储+即时配送”模式转型,依托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溯、高效流通。例如:京东物流已在全国建立超1000个产地冷链仓,覆盖95%的产地直发场景;顺丰则通过“共配中心+前置仓”模式,将生鲜配送时效缩短至24小时以内。 消费升级:新型消费模式倒逼冷链服务创新 《方案》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中强调,要“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支持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配齐购物、餐饮、家政等网点。与此同时,“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行动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等技术应用。这些要求与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场景化发展高度契合。 政策机遇:一是社区生鲜与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对“最后一公里”冷链配送的需求。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平台通过“前置仓+骑手配送”模式,将生鲜配送时效压缩至30分钟,背后依赖的正是高密度的冷链仓配网络。二是智能化与绿色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正在重塑冷链物流。例如,京东物流的“智能温控箱”可实时监控温湿度。此外,《方案》中提出“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升级”,冷链设备的节能改造(如光伏冷库、氢能冷藏车)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三是跨境冷链拓展。《方案》明确“发展入境消费”,支持开设免税店、推广离境退税。跨境生鲜电商的兴起,对冷链物流企业构建全球化温控供应链,对接国际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挑战与突破:政策协同下 的行业优化路径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冷链物流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冷链设施覆盖率不足东部的1/3;二是运营成本高,电费、燃料费占总成本50%以上;三是专业人才短缺,复合型冷链管理人才缺口超20万人。对此,《方案》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信贷支持”等举措,为行业破局提供了方向。 政策机遇:一是资金支持与技术创新。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和“REITs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冷链基建;设立专项补贴,支持企业研发低碳制冷技术。二是人才培养与标准统一。结合《方案》中“强化教育支撑”要求,行业可推动高校增设冷链物流专业,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冷链温控、包装等标准。三是跨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借鉴“京津冀冷链物流协同发展示范区”经验,推动跨省冷链网络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 未来展望:冷链物流与消费提振的双向奔赴 《方案》的实施,为冷链物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政策导向看,未来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网络下沉与普惠化。冷链服务向县域、农村延伸,助力乡村振兴与消费公平;二是技术驱动与低碳转型。AI、区块链、新能源技术深度应用,推动行业降本增效;三是全球化与一体化。跨境冷链网络加速布局,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未来,随着政策落地与市场需求的共振,冷链物流将从“成本中心”逐步转变为“价值中心”,成为消费提振行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引擎。而企业唯有紧跟政策步伐,拥抱技术创新,方能在这场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抢占先机。(中物联冷链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