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日合资建厂求稀土“自主”,能实现吗?
稿件来源:马敬泽
□ 本报记者 马敬泽 3月17日,法日合资在法国建设的稀土回收工厂举行奠基仪式。法媒称,这是除中国以外,世界唯一的大规模稀土回收工厂。其主要任务是为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等提供新的能源原材料,同时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法国《回声报》报道称,该工厂位于法国西南部小镇拉克,由当地新兴企业卡雷斯特(Carester)运营。其中,法国政府将以补助金和可偿还预付款的形式向该项目投入1.06亿欧元(约合8.36亿元人民币);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及大型燃气公司岩谷产业将出资1.1亿欧元(约合8.68亿元人民币)。 据报道,该工厂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始生产,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则要到2026年秋季。 美日等国开启稀土争夺 对日本而言,该稀土回收工厂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回声报》报道称,该工厂计划从2000吨回收磁铁和5000吨原料矿石中提取稀土,预计每年将生产800吨轻稀土和600吨重稀土,“约占目前全球产量的15%”。工厂产能包括每年500吨镝和90吨铽,预计将满足日本未来对这两种矿物约20%的需求。 另外,在该工厂尚未投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已经与其签署了一份长期重稀土采购合同,成为除跨国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外的另一个客户。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卡雷斯特正在法国西南部地区推进准备工作,该公司拥有对原料矿石进行精炼,以及从电动汽车磁铁等回收稀土的技术。对于稀土资源匮乏的欧洲和日本而言,能够对废旧零部件中的稀土进行再利用是一大优势。 在日本尝试以回收的方式获取稀土资源时,美国则通过外交和商业手段获取他国的稀土矿产。 今年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达夺取格陵兰岛控制权的强烈意愿,并在矿产资源问题上与乌克兰进行多轮博弈,就是为了争夺两地的稀土资源。今年1月9日,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下转7版) (上接1版)格陵兰岛南部的坦布里兹稀土矿所有权,卖给了美国克里蒂科金属公司,这笔交易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当地时间3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即将与乌克兰签署稀土协议。 担忧中国稀土供应链反制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战略资源,稀土在国防军工、高科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美国和日本等国之所以在稀土资源获取上“绞尽脑汁”,原因就是担心身为稀土大国的中国对其进行供应链反制。 有数据显示,美国80%以上的稀土资源来自进口。而据美国研究报告透露,美国高新技术武器严重依赖稀土,一架F-35战机需用到417公斤稀土材料,而一艘核潜艇所用到的稀土则超过4吨。 对日本而言,稀土在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电机等产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 另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稀土资源,稀土矿储量440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36.67%,排名世界第一,且具有矿种和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位高及矿点分布合理等优势。 我国在稀土资源冶炼分离、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技术与供应链优势则更加突出。路透社指出,中国是世界头号稀土生产出口大国,目前控制着全球近90%的稀土供应链。 第19任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曾有观点说,中国可以通过出口管制、关税调整等手段来掌控稀土供应,从而对美国等国家的供应链产生直接影响。路透社指出,美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寻找和打造新的稀土供应链,目的是削弱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权。 中国完整的供应链仍是市场主导 虽然美日等国都试图寻找替代中国稀土资源的方案,但这一过程并不被外界看好。德国《明镜》周刊3月13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文章指出,德国原材料署在柏林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依赖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原因正是相关企业在稀土开采和加工上面临经济问题。另外,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缺乏开采和加工这些材料所需的基础设施,在全球对稀土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中国以外的新项目难以实现盈利。 目前,我国拥有全球92%的冶炼产能和87%的精炼技术专利,不仅在资源上占据优势,也在技术与相关供应链建设上大幅领先。 据报道,包钢集团自2024年以来攻克“聚乳酸用稀土复合阻燃剂和稀土增韧剂制备”等2项核心技术,开发多种新工艺、新装备,并于去年10月完成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具备19.8万吨/年稀土精矿处理能力。 而与中国对比,美国本土缺乏完整的稀土精炼产业链,即便拥有稀土矿产,却仍依赖中国完成关键加工环节。据了解,美国芒廷帕斯矿重启后,98%的稀土精矿仍需装船运往中国。而以美、日等国在技术和下游加工能力上的短板,要构建完全自主的稀土供应链也极为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