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县域农业产业链发展
□ 张利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应对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摆脱传统要素依赖,利用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制度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通过土地制度和资源配置改革激发要素活力;三是推动农业产业体系智能化、融合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四是依托高素质农民,提升智能农机与现代农业设施的应用水平。 要加强制度供给,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改革支撑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深化改革”主线构建三大制度支撑:一是土地制度创新,将承包地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探索宅基地入股合作模式;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聚焦存量盘活,完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二是优化要素配置,推动财政金融协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促进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其三是健全城乡融合机制,构建技术扩散通道,推动城市创新资源向县域农业科技园区下沉。 要通过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双向突破,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首先,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生物育种瓶颈,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打造“南繁硅谷”,推动农业无人机集群作业,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高标准农田管理。其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构建“实验室—田间—市场”创新链,推进家庭农场数字化,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最后,提升全产业链效能,应用人工智能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拓展低空经济至农用物流,构建县域30分钟应急配送圈。 要加强风险防范,牢牢守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底线。首先,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其次,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合理规划智慧农业设施用地,防止技术滥用导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守住社会安全底线,完善人工智能伦理与算法透明化审查机制,保护数据隐私,防止算法歧视,同时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产业链,确保改革红利惠及全体农民。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既强调颠覆性创新带来的效率革命,也注重制度创新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公平的保障,最终指向农业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统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义深远,不仅可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推动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战略目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在于将“生产力质变”与“乡村振兴阶段性需求”动态耦合,实践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的螺旋上升,构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动力系统。这一理论不仅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思路,更为全球农业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