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出海也能“弯道超车”
——访意天物联网股份(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江琳琳
稿件来源:马敬泽
□本报记者 马敬泽 “如果说物流是企业出海的‘生命线’,那么资金流就是企业出海的‘血液’,要突破出海过程中的瓶颈,中小企业必须以供应链源头的渠道建设为基础,构建起面向海外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意天物联网股份(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意天物联”)创始人、董事长江琳琳,接受本报《首席供应链官》记者专访时,在中小企业出海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 当前,出海的热潮已延伸至中小企业。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走出去”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共识,86%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计划。 不过,相比规模资金更加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中小企业在出海方面的经验和实力还有所不足,如何走通出海之路,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关心的重要问题。 “中小企业虽在资金等方面不及大型企业,但仍可通过加强企业协作、培育自身优势等举措,在出海过程中发挥更大力量。”江琳琳说。 一、中小企业,如何出海而不出局? 尽管“不出海,就出局”的观念被许多民营企业所接受,但出海本身也绝非易事。如今,在企业出海步伐不断迈进的同时,第一批出海企业面临的挑战也逐渐显现。 据雨果跨境发布的《2024跨境电商行业趋势报告》调研数据,2023年,有73%的卖家利润没有增长;部分利润增长卖家的营收规模扩大,但实际毛利率却严重下滑。 究其原因,随着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产品出口受到来自上下游产业波动和国际货运的压力,成本不断上升,面临“增收不增利”的问题。 另外,在海外本土化布局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解决准入、政策问题,面临当地企业的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其他中企的“内卷”式竞争,市场份额往往难以提升。“海外中资企业与东道国员工综合调查(OCEES)”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有七成的海外中资企业明显感受到强烈的发展阻力,六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身在当地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明显,甚至在缓慢下降。 在这样严峻的出海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才能“破局”而不“出局”? (一)“四流”建设是出海绕不开的话题 江琳琳指出,供应链建设是推动中小企业海外扩张、保障中小企业出海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面对海外复杂的物流运输情况和不同国家地区市场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无疑是企业供应链出海的“题中之义”。 供应链建设在有关部门政策文件中也被提及。今年1月15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帮助中小企业满足属地及供应链社会责任要求,并与当地产业部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建立沟通合作。 “在企业出海过程中,供应链四流的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江琳琳表示,商流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驱动其他三流的运转,对出海企业而言,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构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能够为企业海外布局提供坚实支撑。 物流是企业出海的“生命线”,也是企业产品出口及本土布局的关键。无论是优化运输、仓储环节,降低库存、损耗和物流成本,还是保障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服务,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资金流是推动供应链运行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出海的“血液”。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灵活选择金融工具,拓展融资渠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建立资金管理系统。 信息流能够为企业出海的各环节决策提供指导,在赋能品牌建设、提升协同效率等方面也为企业在海外的高效布局给予帮助。 “无论是知名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供应链四流闭环,让供应链更紧密、安全,都是企业出海的必要举措。”江琳琳说。 (二)品牌与渠道双轮驱动是出海破局要点 品牌建设能力不足也是中小企业出海面临的痛点之一。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资源限制,在品牌推广上预算不足,难以与大型企业和海外本土企业抗衡;另一方面,在“全面出海”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更易陷入同质化低价竞争中,靠品牌“翻身”也更加困难。 江琳琳对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中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仍能通过源头渠道打造区别于低价的独特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其中,源头渠道十分关键。 她认为,品牌建设与源头渠道之间关系紧密,源头渠道是企业打造自身品牌的基础和前提,品牌是企业在海外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的“双轮驱动”能够为企业出海提供坚强支撑。“要在国际市场打出品牌,成本质量把控、供应链稳定性等因素十分重要,这需要中小企业深耕源头渠道。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应从源头抓起,建立产品品质等独特优势,并将其融入企业品牌建设中,以此提升企业溢价能力。”江琳琳说。 二、如何为企业出海“全方位赋能” 除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外,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成为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和许多行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让中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有效“借力”,是一个重要举措。 《通知》指出,鼓励平台、服务商等发挥品牌、市场、渠道等优势,适配或开发中小企业出海相关的“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在助力中小企业出海上,意天物联拥有一套自己的方案和供应链体系。江琳琳介绍,意天物联深耕供应链源头渠道建设、品牌建设以及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闭环,打造了港航铁空的源头产品,形成全球网络布局。(一)赋能出海有底气 旗袍是江琳琳的名片,无论是商务洽谈还是其他场合,她总以一身优雅的旗袍和自信的谈吐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3月6日,江琳琳出现在上海的一场供应链协同研讨会上,红色的旗袍展现着上海人的热情好客,她对工贸港航协同的独到见解也令人瞩目。分享完毕,这位端庄大方的企业家赢得了现场嘉宾的一致赞赏。 衣品如人品,作为一家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掌门人,江琳琳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独属于女性的亲和力,让她身边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深耕制造、物流、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企业和协会代表。 这些资源也是意天物联为中小企业出海赋能的“底气”。据了解,意天物联在国际物流领域与200多家件散杂船东及中国外运、中国物流等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旗下平台嘀咑购拥有覆盖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的2万家中小企业,覆盖全球220个国家的海关及港口数据。 经过27年的深耕,意天物联在海外拥有31个合作的海外分会和31个合作的海外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报关等全流程综合服务。 在跨境电商领域,公司在美国拥有ETSG、ECNG等品牌,可借助亚马逊、Ebay、阿里巴巴国际站等渠道助力国内商品出海。 江琳琳直言,渠道获取作为企业品牌构建的前提,是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打通的“堵点”,却是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强项”。“对企业而言,平台的加持能够极大节省成本,提升海外业务运行效率。对供应链服务商而言,为企业出海提供解决方案本就是实现自身价值、助力我国全球化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步。”(二)让中小企业“借链出海” 有了资源和渠道的支撑,意天物联的供应链服务面对中小企业出海“痛点”,有了更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四流构建上,我们能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方案。”江琳琳介绍,针对企业在运输仓储方面的需求,意天物联不仅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50个港口拥有服务资源和业务网络,还在美国、沙特、迪拜、吉布提等地构建了13个海外仓,布局全球网络。 据介绍,意天物联成立的嘀哒云仓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仓储与物流解决方案,美东、美西仓面积总计80万尺,拥有以汽配为主的海外仓及服务;沙特仓、利雅得仓面积30万尺,构建家具板块为主的海外仓及服务。 针对企业融资困难、信息获取不畅等问题,该公司也与中银基金REITS合作,共建线上线下贸易服务新型基础设施;与新加坡港务集团子公司劲升逻辑合作,打造了跨境贸易合规化系统平台,做到报关自动化率大于95%,预清关效率提升3倍,规避了国际市场30%以上的合规风险。“公司以‘源头渠道’为核心,聚焦新能源、基建、工业品等领域,提供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江琳琳说。(三)中小企业出海有新路径 去年11月,2024联合国国际采购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为中小企业出海带来新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联合国采购对中小企业在海外建立品牌认知、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全球推介中国产品、企业和标准,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更好对接过程中,联合国采购也是一个重要的平台。 深谙出海之道的江琳琳自然对此感触颇深。在她的努力下,意天物联成为联合国指定的全球市场供应商之一,这一身份也为其助力中小企业出海带来更多可能。 江琳琳介绍,国际公共采购拥有15万亿美元(约合107.544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其中70.5%在中国供应链产出,涵盖汽车及配件、食品、电气设备、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采购品种达28000余种。 另一方面,虽然联合国采购每年规模已近300亿美元 (约合2152.23亿元人民币),并且年增长率在1%~3%,但中国目前仅占到2%的采购额,市场潜力巨大。“借助联合国全球市场供应商身份,意天物联能够为中小企业按照产品类精准对接联合国国际采购订单,为企业打开增量的海外销售渠道。”江琳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