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全球统一的ESG标准体系
□ 胡畔 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刻变革中,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框架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从能源效率提升到员工权益保障,从气候变化应对到供应链伦理管理,ESG正以系统性思维将商业实践与地球健康、人类福祉紧密相连。 在3月24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助力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安博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慕德,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毕闻达,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等中外嘉宾围绕ESG助力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顺喜主持研讨会。 温枢刚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ESG实践。“ESG理念与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相符的,与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共通,也与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一致。”温枢刚说。 当前,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ESG政策陆续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评价体系逐步构建,注重长期价值的ESG投资也稳步推进。 下一步,如何践行ESG理念、提升ESG治理水平? 温枢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ESG评价体系建设。要重视ESG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ESG评价体系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要建立夯实数据基础、完善信息记录的ESG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制定国际通用、符合国情的ESG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积极构建ESG生态。要加强国际组织、政府与企业间的多方协同,共同完善ESG的评价、监管、披露等标准体系,逐步推动ESG国际准则互通互认,从而构建公认的、可持续的国际ESG生态。 三是持续提升ESG发展机制。在政府层面,要深化政府间能源与气候合作的对话机制,推动我国碳排放标准、碳足迹核算体系的互认,构建公平公正的绿色贸易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拓宽企业间低碳技术创新和产品发展合作的领域,以ESG理念为指引,加大建设全球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工程力度。 侯启军围绕“推动ESG从理念到行动全面转化”这一主题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表示,ESG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长期价值的重要标尺,其理念核心是将环境社会治理责任嵌入企业战略、融入企业基因,通过解决人类面临的不同挑战,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通。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土质污染等各种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政治、公司治理等领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ESG作为一种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新型发展理念,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都在期待一个更加成熟、更有影响力的ESG框架。 不过,侯启军也指出,ESG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过程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ESG的标准壁垒尚未突破,个别国家ESG评级标准缺乏透明度和包容度,可参照性不强,发展中国家面临技术转移成本高、本土化创新不足等问题。 因此,侯启军建议,下一步,一是要强化ESG标准互联互通,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ESG标准互认互通,提升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以及认证体系的接触性,推动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机构建立联合工作组,推动中国ESG标准与全球框架接头互认。积极参与ESG领域国际交流活动,为全球ESG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二是要深化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共促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应用。加大企业在提高效能、先进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的合力。在风电、光伏、地热、氢能等新兴领域设立联合研发项目,加大合作攻关力度,加速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 三是优化完善国内ESG体系,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包括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ESG组织体系,形成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的治理格局。制定国际统一的ESG标准体系,结合国际、适配国情,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践行ESG理念提供清晰的指引。加大对企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绿色金融与ESG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展望未来,ESG的发展将呈现出政策驱动作用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平议题更加凸显,评价体系标准化加速资本向负责任企业流动,AI和大数据技术赋能提高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新趋势,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战略定位,以技术创新破解社会难题,以跨国协作应对标准问题,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竞争新优势。”侯启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