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丁光宏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不过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瓶颈,比如时不时会受到各种“断头路”的困扰。
在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看来,目前,长三角区域在最基本的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未真正实现前期的战略规划目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先要交通先行,打通省界“断头路”迫在眉睫。比如青浦还有多条与江浙两省对接道路未接通,这些对接道路均处于集建区以外,大多无规划红线或红线存在问题,在报送审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快破题和对接。再比如早先提出的交通卡在长三角区域依然不能通用,因为长三角各个城市的交通卡标准不一样,这都需要展开高层面的协调。“断头路不仅仅反映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也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丁光宏代表说,除了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也同样需要破除障碍。这主要表现在长三角区域规划的互动合作机制、市场一体化共享机制、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调机制、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等协同性、包容性还存在不足,缺乏更高层面的引导、主导和协调。
比如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过程中,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协同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个案结果,“但要建立区域立法协同长效机制,还存在由谁提出来协调,怎么协调,如何确认协调结果的问题。”丁光宏代表还提到,长三角在园区共建、陆海联动、港口一体化等合作项目成效不显著,未形成合理分工的格局,区域内集疏运网络还不完善。“市场壁垒造成长三角的产业合作不足,同构明显,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在他看来,长三角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相似,导致地区产业同构化明显,产业分工合作受制于竞争模式而难以全盘布局。世界五大城市群中,每个城市主导产业都是唯一的,产业集群集聚特点并不明显,但通过区域内的产业调整和协作,城市群在总体上形成了在更高层面上的部门多元化产业群落。与此相比,长三角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仍然较低。
如何促进上海与周边区域资源合理布局、要素充分流动?在丁光宏代表看来,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打破原有壁垒,实现规划对接。
丁光宏代表认为,首先要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实现突破,形成陆、水、空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格局。需要强化长三角城市间公交、地铁和城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际铁路的贯通、衔接、成网。同时,推动江苏、浙江港口群与江海联运的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并推动航空港的共建共享。
其次,鼓励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要实现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力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内完全自由流动,并通过设立允许在长三角区域内全面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者投资机构,实现资金的自由流动。同时,通过“飞地”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丁光宏代表还建议,设立长三角区域发展基金、长三角农业发展基金、长三角环境保护基金和长三角社会发展基金等类型的发展基金。在目前长三角各地方政府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为平衡各方利益、争取协调发展,组建“长三角发展基金”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