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供应链绩效,要抓住“采购”这个牛鼻子
稿件来源:常河山
□ 本报记者 常河山 在外包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组织模式时,采购工作的重心开始由订单处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供应管理的好坏与否,事关企业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 美国在竖向集成度高的时代,一个企业对外面资源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即使有需要,也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所需产生的订单,由负责采购的部门按一定规格、品类将原材料买回来交给生产环节。企业产品增值主要在生产环节。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自身也偏重于竖向经济模式,外在资源主要依靠国家统一调配,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由国家制定。这种情况下,采购环节的影响力和能发挥作用的空间都比较小。 随着经济模式由传统向市场化转型,采购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凸显。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研究发现:行业产品成本的80%源自供应价格时,采购就不是简单的拿钱买原料了,而是管理着整个企业80%的增值活动;采购每节省一块钱的开支,就意味着为企业多创造了一块钱的利润;不管是零售、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采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大型综合类电子城,店主售卖的台式电脑体系,多是根据客户对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机硬盘等配置提出要求后,除了自己备货外,其他配件都是到其他店铺采购后临时组装。所以说,一些如电商、贸易类的行业,企业自身没有生产,其供应链所有增值环节都在供应商这里,采购的价值和作用更大了。 外包成为发展战略后,企业自身对外采购额迅速增加,采购面对的供货企业量迅速多起来,对供货品类、质量、价格等元素管理也复杂起来。采购管理在本质上也变成了对供应管理。而且,这种职能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北美,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统计供应管理的贡献,如净利润率是10%,其中0.5%是供应管理通过降低采购成本等来实现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有观点认为,采购处在企业内外部结合点上,对内管理企业需求(如原材料品类、质量要求和数量),对外管理着原材料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绩效),通过理顺需求来理顺供应,实际就是在管理供应链。 有些管理粗放的企业,只注重招标,忽视了需求和供应管理,以至于企业供应链上有需求就是“急需”,给整个供应链执行造成了很大压力,订单层面和供应商层面问题不断,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长期低效运行。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做好采购与供应管理,让需求和供应形成协调联动的关系。显然,提升供应链绩效,就一定要抓住“采购”这个牛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