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
日前,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二手电商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闲置物品交易规模达5000亿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8年交易规模将达7000亿元。2017年中国在线二手交易用户规模已达0.76亿人,增长率为55.1%。
乱象频出亟待规范
《报告》显示,在二手物品交易电商平台买卖东西时,38.22%的受访者称遇到过消费问题。其中热点消费问题主要为:售假贩假、以次充好、消费维权难、平台监管不到位、卖家虚报高价、欺诈买家、平台售后服务差、公然出售平台禁售商品、违禁品以及买家恶意调换商品。另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收到用户维权案例显示,2019年1~3月共计收到108起对二手电商平台的用户投诉。因此,虽然二手电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许多配套的监管并未完善,整个“二手电商”行业的发展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规范管理。
“二手电商”乱象频出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记者了解到,虽然一部分年轻人崇尚热衷于二手消费,但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还是宁愿去购买无论是质量还是服务都有保障的全新商品。
“一直以来,一些二手平台就因商品质量和类型等问题常被诟病,高仿、A货商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频繁出现。商品审核已经成为难题,只能依托信用背书,但仍然难以彻底根治。售卖烟草、药物、野生动物等违禁品也偶被爆出,二手交易平台逐渐成为不法分子、无良商人售卖盗版商品、违禁商品、以次充好的‘栖息地’。现有平台的监管和审核都遭遇了很大挑战,信用积分和平台回收自营是解决办法,但同样很难根除这类问题。”中研普华研究员洪前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分析称,二手交易平台频现消费纠纷的原因主要是注册门槛低、违约成本低和维权周期长。二手交易平台个人卖家不需要有营业执照,即便账号被封锁关闭,仅需换个手机号再注册就可以重新发布新的商品信息,商品无需经过检查,无法保障商品的质量。违约成本低,个人卖家前期出售商品时,无需缴纳保证金,违约也仅需缴纳一些保证金。二手物品没有证书或者品牌的鉴定,消费者无法判断商品真伪,取证困难,维权的周期长。
实际上不仅仅是买家,“二手交易”的卖家也会面临被“欺诈”的风险,有卖家称,自己在平台出售的全新手机,被买家以“划痕太多”要求强制退货,虽然此事件在平台客服的帮助下最终维权成功,但也给众多卖家一个警告。
合力避免消费纠纷
洪前进认为,解决目前存在的乱象问题关键需要平台发力,“平台要做好平台大扫除。即使从事零星小额交易,买卖双方也实质构成经营者和消费者关系,需符合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洪前进说。
同时,洪前进认为,平台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与规定,加强违禁商品关键词审核,进一步严格用户准入,除了信用积分制度,平台可尝试建立保证金、买卖双方实名可见等制度,为买卖双方增信,用良币驱逐劣币。可对部分标准化、金额较大的二手商品推广第三方鉴定,并公示鉴定报告;推广二手商品赔付险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可由保险公司或平台先行赔付。同时,依据用户大数据,实行分类管理,让以经营为目的的用户承担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麻策律师也认为,主管机关或者二手电商平台可以制定禁止或限制在网上进行销售的违禁品名录,通过网站首页或APP前端通知卖家。对于二手电商平台还可以通过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来避免自己经营的平台上出现类似的违规违法物品的销售。若平台接到违规违法物品的举报,应当在第一时间查验核实,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监管制度。
同时,姚建芳也指出,作为第三方交易的二手平台,提高卖家的准入门槛是首要的,要对二手卖家的资质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同时买家的身份也应进行实名认证。同时,平台应当加大对商品检查力度,保证商品货真价实,对于有售假行为的二手卖家,加强对其的惩罚机制。“在售后服务方面,给用户吃下定心丸。出了问题,要让用户找得到人、投诉有门。平台要加强对售后工作的投入,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不要让二手交易成了‘一锤子买卖’。”洪前进说道。
二手交易陷阱的根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平台相应的管理和制度的不断跟进。那么,在平台尚未完全监管到位的情况,如何有效地避免落入二手交易陷阱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姚建芳看来,对于卖家,自身商品的介绍要实事求是,要在买家知晓并同意购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对于贵重物品,尽量同城见面交易,防止出现“偷梁换柱”。
对于买家,尽量避免先行付款或者通过其他支付方式将钱打入卖家手中;在选择物品时,一定要留意对方是否实名认证,信用等级是否高,避免第三方通信软件沟通,有什么事直接在APP内沟通;对方发送过来的交易链接,一定要仔细甄别是否为钓鱼网站;线下交易风险高,如果一定要线下交易,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点,在付款前做好检查;收到快递后一定要先验货,确认无误之后再签收。姚建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