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产业链“去中国化”担忧
□ 秦淑文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外资可能加速“去中国化”的言论就不曾停止过,近来更甚。原因是3月16日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表示,白宫正在准备一项总统行政令,计划将医疗供应链从中国等国家搬回美国,以降低对外国医药的依赖。近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放言,美国人在中国开设的公司都应搬迁回美国本土,美国政府应予以相应支持。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一直力推“制造业回流”,还大幅减税,但是“回流”收效并不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在上海建了独资企业,哈雷摩托将部分制造业务迁往欧洲,苹果的最大制造基地还在中国。 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其种种做法都在意料之中。但由于上述两种说法尚未变成正式政策,所以最终是否会正式出台,收效如何,还要走着看。如果仅仅是在公共卫生产业这样做,则与汽车业关系不大。 除了美国,最近日本政府也突然砸了一个实锤,让人多少有点意外,外资“去中国化”、产业链外迁的忧思又热了起来。4月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一项规模空前、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2435亿日元的财政资金将用于支持日本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消除供应链过度集中在中国的弊端。于是,很多人担心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能会大量迁出中国。 德国汽车产业在中国最为树大根深。德国政府日前做出的一项决定似乎让“去中国化”又添“实锤”。有消息说,4月8日,德国联邦政府决定修改《对外贸易和支付法》,旨在阻止遭受疫情打击的德国关键企业被外资趁机收购。对此,有德国经济界和时评人士认为,修法目标主要针对中国,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德国与中国“脱钩”的表现。 笔者觉得,“脱钩”的说法过于夸张和牵强,接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德国企业被中国公司买走的教训倒是真的。大疫当前,想起种种被动,德国人心里最痛的应该不是口罩等公共卫生产品制造业,而是十几年前无奈地看着一些企业被中国公司买走。毕竟,德国的呼吸机产业很强大,掌控着世界呼吸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公民数量与病床、重症监护室之间的配比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所以这一次疫情在欧洲蔓延,德国显得最为从容。 面对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声音,笔者想说的第一点是,应该换位思考一下这些国家的动机。日本人爱戴口罩,口罩消费量惊人。2018年,日本国内口罩供应量为11.11亿个,进口量为44.27亿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口罩需要排队限量购买,一罩难求,暴露出公共卫生产业链的软肋。而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如何,正是政府需要操心的大事。于是,日本政府才出了这个紧急政策,想补补漏洞。纵然口罩属于“低能产品”,日本口罩企业把产能大量放在中国的局面也必须改观,日本国内必须要有产能足够的备份产业,以免再有疫情发生。 当然,对中国依赖度极高的一些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等,日本也想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有消息说,因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一度停止,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线曾经减产29.3%,企业增加在中国以外购买或生产零部件以对冲风险的呼声很高。就连任天堂的游戏机、制造集成电路所用的氟化氢和稀土,也在寻找备份供应源的名单中。去年,氟化氢曾经让韩国很受伤,可制造氟化氢的原料萤石主要来自中国;居家抗“疫”,游戏机需求量暴增,二手的Switch在日本卖出了比新品高出5倍的天价。 笔者想说的第二点是,虽然现在各大工业国都有“修炼金钟罩、封闭名门”的考虑,甚至于有“全球化收缩”“强化经济主导权”的论调,但市场体量、购买力、开放政策才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必为“去中国化”过度担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车市场,在这个从骨头缝里剔肉吃、存量竞争、品牌淘汰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历史阶段,不在现地生产,不强化现地研发,汽车企业会有竞争力吗?仅仅这一条就会把外企牢牢地“钉”在中国境内。 第三点,尽管汽车产业不用过于担忧“去中国化”,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前已经出现的因人工成本上升导致外资企业“去中国化”的步伐可能会加速,这确实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伤害,因为它将给GDP、税收和就业,甚至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带来负增量。有研究表明,在1995~2013年期间,外资和外资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16%~34%,对中国就业的贡献率约为11%~29%,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额超600亿美元,其中外资在华企业的出口额占40%。还有消息说,目前中国共有10万余家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全球的汽车生产贡献了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 虽然受疫情影响,产业链可能会有所波动,但各级政府正在筹谋良策,努力挽留外资,避免对国内产业链带来大的冲击。另外,凡事都有两面性,外资零部件“去中国化”,也会给自主品牌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不过归根结底,打铁还需自身硬,自主品牌还是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也就是说,明确新基建范围,给公众带来更多期盼和想象。有的人会获得更大的创业舞台,有的人将有望在新基建领域就业;消费者有望享受更快、更新、更多、更完善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而公众则能从具有公益属性的新基础设施中程度不同地享受新技术新产业红利。 当然,新基建是一个宏大的新概念,完成相关建设任务是一个长期过程。从经济复苏角度来说,既要鼓励现有的新基建技术和项目加快发展,也要鼓励短期内可实施的技术和项目尽快上马。如此一来,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将会率先复苏,成为引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