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改制的大道上
———中钢协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年会暨济源钢铁改制二十年研讨会侧记
初冬的季节,济源——愚公故里的天气有些许凉意,但却因发生一场思想火花的碰撞而暖意融融。中钢协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年会暨济源钢铁改制20年研讨会在这里举行,逾百名钢铁业内大咖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改制的经验与做法,把脉未来钢铁企业产权制度发展与变革走向。 王屋山下的济源市,孕育了愚公敢为人先的精神,见证着一个濒临生死存亡的老钢铁企业在改制后走向新生的传奇。 20年前,济源钢铁公司还是一个始建于1958年、拥有42年历史的地方国有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年产量才30多万吨,是排不上名次的“小不点儿”。 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当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抓大放小,而当时的济钢就是“放小”里的“小”。 2000年,公司5000余名员工投身国企改制的大潮,共同出资收购了企业的国有资产,2001年11月,转制成为民营体制的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河南省内率先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国内首家整体改制的钢铁企业。 20年后的今天,济钢稳居国内优特钢企前五,中西部优特钢企第一。 满头银发的李玉田心潮澎湃:“改制让企业改出了凝聚力、向心力。” 以下的数据对比足以说明李玉田的心情—— 改制前的2000年,济钢的生铁产量为38.7万吨,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400万吨,是改制前的10多倍。 钢坯产量由2000年的38.4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00万吨,是改制前的10多倍。 钢材产量由2000年的28.2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25万吨,是改制前的11倍。 销售收入2000年是6.6亿元。而在改制之后的第一年,济钢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大关。2020年,预计可以达到230亿元,是改制前的35倍。 济钢2000年的利润为0.28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预计可达到15亿元,是改制前的50倍。 一组组鲜明对比的数据,引发与会嘉宾的浓厚兴趣。 刘勇昌认为济源钢铁的发展有三个法宝,即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好机制,决策层对企业负有终身和长远发展责任的“长寿企业”基因,以及坚定不移、求真务实的愚公精神。 研讨会现场播放的济钢改制20年发展专题片,全面展示了济源钢铁在推动企业改制、闯出改革创新、共创共享、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员工多得、股东回报丰厚的“四个统一”的经验与做法。“虽然当时企业还在生产,但事实上已濒临生死存亡的边缘,不改等死!”李玉田说,“是改革让济源钢铁活了下来,同时期全国钢厂有将近200家,仅河南省就有十几家,但像济源钢铁这样实行全员持股改制、又独自活下来的,全国可能只剩下了这一家。” 2003年3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郑州召开的“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听取了董事长李玉田关于济钢改制的经验,引起关注。同年9月,由中国钢铁协会主持的“中国钢铁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制度研讨会”在济源召开,济钢经验在行业内被重点推广。 在专题片中,济钢办公室副主任苏晓春回忆,在她结婚时都拿不出钱的婆婆,居然为筹钱入股竭尽所能,急匆匆赶回东北老家,将自家亲戚借了个遍。“职工就像从肋巴骨上取钱串子,虽然疼,可想着企业有咱的股份,自己给自己干,疼也心甘。人人盼着企业好,加油干,创效益。”济钢动力厂副厂长刘学飞说。 改制改出了活力,改出了成功,如何保持这种活力长盛不衰?会议现场有人发问。 为解决改制正向激励逐渐衰减的问题,2019年济钢启动了二次股改,实施岗变股变的动态管理机制并设置了退出机制,800多名骨干员工成为二次股改的受益者,权责利愈加明晰,更好地激发了全员创业创造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企业,良好的机制固然重要,但产品依然是企业发展的敲门砖。 2004年,中国建筑行业如火如荼,建筑钢市场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济钢却毅然调转船头:由生产建筑用钢为主转向生产难度更大的工业用钢,由此揭开了济钢转型发展的大幕。“当初,各大国有钢企都在向板管方向转产,与巨头竞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在研讨会现场李玉田道出了当初决定的原因,生产工业用钢是顺应全球钢铁品种发展规律,西方以工业用钢为主,占比达40%~60%,当国家工业化发展到后期,消费升级,优特钢就是一个发展方向。 事实证明,济钢的选择是对的。今天,济源钢铁主导产品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梯级跨越,成为后来居上的中国特钢企业。先后跻身于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世界钢铁企业100强。 研讨会现场,思想的火花,睿智的声音为济钢改制提供了更为前卫的思路,而作为济钢掌门人的李玉田也正在勾画新的企业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