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看好仍离不开流通企业外帮内拼
□ 本报评论员李宏 商务部3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万亿元,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同期增长6.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春节黄金周期间,一些电商平台杀菌消毒电器、运动健身器材等绿色健康类商品销售同比增长80%以上。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良好开局,呈现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就地休闲消费活跃、消费价格稳中有落等特点。 面对全球疫情,就地过年,带动就地休闲消费活跃,成为促进开年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火车头,潜力正在不断得到挖掘。我国消费市场今年开局良好,特别是新型消费兴起,也为我国消费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而笔者认为,以上消费成果,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也离不开流通企业的外帮内拼。 从职能部门讲,应把政府出台的鼓励消费政策落在实处。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消费水平,制定并实施具体的落地政策;应通过稳定扩大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进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应改善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应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比如汽车、家电等大宗传统消费,并培育包括网购在内的新型消费;应大力发展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务类消费。 从流通企业讲,应外帮内拼,求得自身生存发展。受疫情影响,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资金、科技水平等因素影响,经营困难的依然较多。要抓住机遇,在用好用足优惠政策的同时,不等不靠转变观念,下大力气内部挖潜,流通设施向现代科技迈进,主动出击拓展国内外业务,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货物的质量检验,为自身寻求新的生机。否则,企业亏损乃至破产,怨不得天地。 从消费者讲,应积极消费依法维权。日前,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福特几款汽车产品质量等问题,消费者应在积极消费的同时,尽力了解商品知识,擦亮双眼,一旦购买了伪劣商品,积极依法维权,不给伪劣商品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