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 张利娟
  “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具有先发优势,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上积累了足够经验,为未来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全球提倡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是必然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日前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一张‘名片’。”
  蔚来欧洲业务发展负责人陈晨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不断升级,从整车出口到建设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在产品、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和提高。在产品技术方面,智能硬件、车机系统以及安全性能等不断提升,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在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中维持竞争优势。在服务体系和概念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出海”方面表现出了前瞻性。与过去依赖经销商进行出口不同,新兴的中国汽车品牌正以全新的服务理念进军欧洲市场,这种变革展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对于服务体系的全新构思,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伴随中国整车品牌的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也在不断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涵盖基础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等全链条,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不要把海外拓展想得那么容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文化、政治、地域和消费者特点带来的市场挑战。”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新能源“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暗礁”。
  “品牌忠诚度、对中国品牌先入为主的印象、消费习惯差异以及复杂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面临的共同挑战。”陈晨说。
  叶盛基指出,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不同,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中国相比难以进行全面覆盖,而充电桩的适配和布网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驾驶体验的重要因素。与国内多为通勤用车不同,海外驾驶多呈现长时间、长距离的高速行驶状态,这对电车续航里程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此外,出口对象国政策的多变也容易使新能源车企“出海”变得“被动”。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美传统汽车强国敏感的神经,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变相打压也随之而来。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程序正式开启,经过抽样方式确定对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美国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 《两党基础设施法案》 《芯片和科学法案》等,这些法案旨在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美发展,同时刺激美国本土新能源发展。“欧美日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虽然也很激烈,但相对于抑制中国向上突破,他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上直言,“下一步将面临更多的投资和市场壁垒,主要是通过国家安全、各类审查等,对投资、对重要创新资源的全球整合布局设置壁垒,通过碳足迹等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设置壁垒”。
如何走好国际化?
  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升。如何走好国际化,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陈晨坦言,中国新能源车企想要真正走进欧洲市场甚至全球市场,就需要融入当地的政策法规、用户及生活环境中,也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为老百姓创造一定的福利。
  “用足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过硬的品牌口碑冲破壁垒,才能赢得人心。”陈晨对记者表示,车企“出海”需要审慎决策,立足中国品牌格局,规划发展战略。增强企业自身外贸业务能力,充分了解目标市场需求、掌握出口流程和相关法规、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拓展多样化出口业务方式,减少单一出海模式的局限性。
  采访中,叶盛基向记者具体阐释了“全过程、全链条、全产品、全可控”的理念。在他看来,虽然我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但还需解决在高尖端技术和电子软件等方面存在的堵点和痛点,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对整个产业链的可控性,不要关门自守,而应在强大的基础上更加开放,鼓励国际间的合作,追求全球供应链的共同发展。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本文所版面
【第 B3 版:关注】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