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 夯实物流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 何黎明 回顾2023年,我国告别三年疫情,经济实现恢复发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全年均值为49.9%,高于2022年0.8个百分点。物流需求稳步复苏,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达350万亿元,我国仍是全球需求规模最大的物流市场。进入“十四五”时期,特别是疫情三年以来,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持续提升,发展模式稳步转换,制度保障更加完善,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一是物流市场实现恢复增长。2023年1~11月份,物流业总收入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5%。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全年平均为51.8%,高于上年3.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达1320亿件,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民航货邮运输量735万吨,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我国物流市场总体恢复增长,但要保持中高速增长难度较大,需要引起大家重视。 二是提质增效降本稳步推进。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3%,预计2023年将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恢复,物流堵点全面打通,社会库存流转加速,物流运行效率得到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物流需求仍处在恢复期,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所加剧,公路货运、航空航运价格低迷,依靠单一物流企业、单一物流环节降本空间缩小。《“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就是要引导通过效率提升、质量升级来创造降本新空间。 三是供应链物流引领转型发展。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供应链协同发展成为共识。商务部等8单位审核公布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达250家、示范城市33个。一批大型制造企业、流通企业以物流资源整合为切入口,用供应链思维统筹开展物流流程优化、组织协同、价值创造,实现物流服务链与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以物流自主可控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四是一流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截至2023年底,我国A级物流企业达到9600家。2023年中国物流50强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合计超过2.3万亿元,千亿级规模企业已经达到5家。智慧物流企业稳健成长,网络货运平台企业预计超过三千家。 (下转6版) (上接1版)国资委开展推动创建世界一流“双示范”行动,一批物流企业纳入名单。面对需求不振压力,一流企业夯实价值创造力、网络联通力、产业融合力、创新驱动力、应急响应力,逆势保持稳定增长,有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物流要素紧密结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数字物流平台创新发展,持续赋能中小微企业走上“数字高速公路”。智慧物流大脑、物流大模型、数字仓库、智能驾驶等成为行业热点,正在改变物流发展方式。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创新物流技术委员会正式获批,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标准与国际接轨。 六是物流网络布局均衡发展。据第六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显示,全国规上物流园区超过2500个。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国家物流枢纽达到125个,示范物流园区100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66个。25个城市推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中西部地区物流设施补短板初显成效,助力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海外仓等跨境物流设施布局加快。物流大通道稳步发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8.2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国内高铁货运班列正式开行,为支撑扩大消费送上物流“加速度”。 七是绿色低碳物流影响提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开始试运行,物流领域受到关注。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推出物流行业公共碳排计算器,标志着国际国内碳排放互认工作启动。邮政快递车、城市配送车等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开展试点,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特定场景应用启动,绿色包装得到推广。一批物流企业纷纷发布ESG报告,彰显社会责任、使命担当。 八是制度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物流降成本工作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仓储用地的土地使用税和挂车购置税享受减半征收,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政策延续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现优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获得支持,一批便利通关、便利通行政策得到推广,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随着全国物流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物流制度保障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激发企业活力和信心。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也要直面紧迫的问题。2023年以来,结构调整叠加有效需求偏弱,社会物流总额增速低于GDP增速,显示物流需求仍处于恢复期。会员企业调研显示,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较多,企业经营普遍承压。行业新动能短期内难以撬动存量大市场,我国现代物流正进入“温和”增长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对现代物流发展模式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看,我国传统物流“低价格、低效率、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随着物流市场增速放缓,降本压力难以传导,亟须向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转变,寻找新时期发展的战略路径。 总体来看,打造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要激发物流需求侧变革动力。充分发掘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物流改造升级潜力,深度整合资源、切实优化流程、主动对接供给,把降低物流成本转换为增加企业利润,形成工商企业新的“利润源”。 造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要再造物流全链条组织方式。引领物流企业从单一环节竞争向综合物流竞争、供应链竞争转变,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逐步从低附加值服务向高附加值赋能转变,形成物流企业新的“增长点”。 打造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要用好物流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构数字共享、协同共生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助推物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弯道超车”。 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是追求“高效率、优服务、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有望打开物流市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坚守现代物流发展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我们相信,“物流强国梦”正在加快向我们走来。 展望202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现代物流有望呈现一些新趋势: 一是大盘稳定,市场保持温和增长。随着财政政策适度加力、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物流需求总体稳定,最终消费持续复苏,带动生产、进口需求稳步回升,市场温和增长将成为常态。 二是结构调整,需求贡献持续分化。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消费端对物流需求贡献将稳步增长;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生产端精益物流、供应链服务成为增长点。服务体验、履约能力、安全可控将更为重要。 三是提质增效,降低成本仍有空间。我们要认识到,降低物流成本不是简单降物流价格,也不是挤压各方利润水平,而是聚焦提质增效,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对接、减少浪费,系统性结构性降成本空间巨大。 四是产业融合,全链条系统化整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深化融合,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物流服务链,打通产业供应链全链条,实现双链联动、协同发展,有望成为供应链新的利润源。 五是市场导向,规模化集约化成长。市场增速放缓期往往是规模企业快速成长期。骨干物流企业和平台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兼并重组、联盟整合、平台建设持续发力,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市场集中度将稳步提升。 六是韧性安全,保供稳链更为迫切。我国经济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属地生产、全球流通成为趋势,需要增强国际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部分重要商品国际依存度仍然偏高,物流保供稳链作用将更加突出。 七是设施联通,物流网络高效畅通。基础设施深化互联互通,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延伸拓宽,带来经贸发展的新机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资源集聚,有望带动区域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 八是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提速。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抓手,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挥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的优势,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传统产业将全面拥抱互联网,再造物流发展新模式。 九是绿色低碳,提升物流社会价值。美丽中国建设加速推进,我国重启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物流行业作为移动源重要的排放领域,物流减排成本逐步转变为社会价值,将助力行业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 十是多方合力,行业共治统筹协调。现代物流领域政府协同、政策合力,政策措施将更加有效,增强政策获得感。行业协会组织深化桥梁纽带作用。政府、协会、企业多方合力,政府监管、企业平台自治、协会自律,推进行业协同共治取得共识。 中国物流发展新模式的转换将激发产业升级的新活力。货运企业是物流行业的基础骨干力量,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广大物流企业和上下游的制造企业、流通企业要深化战略合作、实现融合发展,共创中国物流发展新模式,夯实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助力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本文系何黎明会长在第七届货运物流行业年会上的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