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数字化应从数字货运升级开始
□满帮集团副总裁 陶然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出现,与传统货运物流行业相结合,加速了我国货运物流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进程,也就是所谓的“数字货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很多实体企业也开始了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包括引入各类信息化系统对订单、财务、客户管理等诸多环节的数字化。 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79%的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仅有12%的企业处于应用践行阶段。限制于投入成本、路径不清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加上与大型企业不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为3年,更关注生存和成长问题,也更关注数字化方案能解决的现实业务问题,这无疑也影响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速度。 推动企业、产业数字化因产业不同有各种具体解法,但是数字货运因其连接了能源、钢铁、冶金、化工、纺织、材料、建筑、食品等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生产制造节点,在助力行业降本增效、重构产业价值链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建议,针对中小企业在数字化上面临的“不敢”和“不懂”等门槛,应考虑首先通过拥抱数字化物流的方法,来鼓励企业开启低成本转型升级的路径,给中小企业享受到数字化的好处和便利,也增强他们的数字化信心。同时,被数字化物流武装的中小企业也能更加平滑的进入经营数字化和供应链数字化协作。 对企业来说,数字货运简单易行且无需额外投入,不但解决了中小企业转型资金不足的难题,更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实现了物流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降低。这意味着,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上,数字货运是最容易突破的一环。 以中小企业最常合作的数字货运平台举例,其高效整合货源需求和运力资源,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社会化运力资源形成运力池,连接生产端货主及货代企业,集中上游需求形成订单池,统一分发给下游运力池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提效,改变了传统业态中存在的运力分散及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和AI技术等,逐步实现运力和货物的精准匹配、智能线路规划,以及智能调配和智能定价等功能。 在此基础上,货运物流数字化能够帮助提升中小企业订单处理、库存流转和运输的整体运营效率,降低人员成本投入,进而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整个优化流程提升企业效率。行业监测数据显示,数字货运中的网络货运平台通过高效匹配车货信息、缩短简化交易链条,能够提高车辆利用效率约50%。司机平均等货时间由2~3天缩短至8小时左右,较传统货运降低交易成本6%~8%。 制造业一直是物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中小企业通过物流环节的数字化,可以实时了解库存水平、订单状态、物流运输情况等,更精确地预测需求、优化库存,减少过度库存和缺货的风险,更加敏捷地面对市场,提升供应链的效率效能和行业整体效率,还可以更好地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摆脱资源型束缚、盘活既有产能、开展数字化协同。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预测、库存控制和生产弹性都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对部分有批发或者零售业务的中小企业来说,伴随供应链长度不断缩短和渠道融合等因素,不但对仓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增加了干线货运的复杂程度。而通过物流数字化转型,带动供应链以数据为核心要素,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方式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企业可以通过内外部数据协同和整合,并通过货运平台的大数据、AI等新技术,提升预测的准确度和规划最优物流路径。 在对生产和供应链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提升后,在一些行业的先进企业中,也会考虑开展组织形式的变更升级,企业运营扁平化、灵活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增进内部充分交流,大大增加管理幅度与效率,简化掉一些繁琐的管理层次,以项目小组或者团队成为管理单元,让基层员工拥有部分决策权,提高服务质量和反馈速度,进而可能会催生出现新的企业组织形态或产业形态。 通过运用数字货运与具体场景相结合,中小企业也有望催生出更多的增值服务和溢出效应,扩大生意半径,进而得以创造出更多适应新场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从事传统板材贸易的上海怡黄木业为例,在开展数字化物流和数字化改造后,其实现了从单纯贸易商向“贸易+加工”一体化企业的转型,还开启了国际市场的探索。同样的,佛山的家具产业全国闻名,当地的物流公司在采用数字货运平台解决运力后,便有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最后一公里”的家具上门送装这一更具附加值的服务中。 最后,中小企业通过数字货运和物流数据要素的分析使用,提升自身产品力后,例如,通过物流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做出更好的运营决策,提升企业的服务便利性和质量,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也有望和同行业企业,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其他企业融合互补,提升产业协同,打破传统物流产业化边界,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数智化物流生态,形成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甚至出现数字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