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春梅
当前,氢能已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布局的产业。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产业战略定位和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两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可再生能源制氢势头强劲,应用场景加速拓展,电解槽出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较大竞争优势。但总体看,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市场导入期,需继续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潜能。
目前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发布氢能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我国而言,保守估计到206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15%,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可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氢能不可或缺。绿氢(通过使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作为清洁优质的二次能源,在交通领域可以减少汽油、柴油消费,在工业领域可以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大规模、长周期、跨季节储能方式,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大基地新能源电力集中外送;作为清洁化工原料和还原剂,可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等方式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能促进工业领域减碳降碳,又能带动能源生产基地绿色转型,还能为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解决方案。
氢能产业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从上游看,“氢源不绿”“氢源不够”。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氢能产量中占比较小。从中游看,“储运不畅”“供需不接”。大规模低成本氢能运输技术尚未突破,储运成本在氢气终端售价中占比较高。正在建设中的西北新能源大基地是未来的绿氢大基地,但当地消纳能力有限,而氢能应用场景丰富的东部地区往往缺氢。从下游看,交通领域应用多,工业、储能、发电等领域应用相对少。
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仍依赖进口。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市场化商业模式等仍处于持续探索阶段,目前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都不同程度地偏高。外部挑战日益严峻。政策也有待完善。
在世界各国加快氢能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氢能规模化发展趋势下,我国应加快完善氢能全产业链支持政策,充分整合国内产业资源和国际市场,引导行业主体深度参与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加快构建内循环:补政策、强技术、通储运、降成本。一是继续完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二是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以绿氢为基础畅通储运、重塑氢能供应体系;四是深化改革降成本。
积极畅通外循环:引进来、走出去、接标准、促交流。一是持续引进来。二是鼓励走出去。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依托我国的优势技术装备以及氢能项目建设能力等,积极推动更多氢能企业“出海”。三是对接及合作制定国际标准。四是促进政策对话和多层次沟通交流。提升我国氢能产业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