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出海带动全链 新能源车企共谋出海新思路
稿件来源:李嫒嫒
□ 李嫒嫒 在刚刚结束的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成为热议话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势头强劲,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专家建议,要告别“单兵作战”模式,通过集团式的产业链“出海”、构建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超级合作平台等方式,实现产业互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化道路上行稳致远。 “出海”势头强劲 “从过去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出海’已是大势所趋。”联通智网科技解决方案与交付部总经理白桦表示。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汽车出口249万辆,同比增长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85.5万辆,同比增长64.6%。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表示:“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去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640万辆,按照全年10%的增速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有望达到700万辆。” 一车“出海”带动全链。记者调研了解到,除产品出口外,多家产业链企业正加快在海外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多元化的销售渠道等,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深入探索本地化发展。 例如,小鹏汽车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将在今年7月投产、理想汽车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已在德国启动、比亚迪柬埔寨乘用车工厂已奠基、长安汽车泰国生产基地已投产、宁德时代加速推进匈牙利工厂以及与Ste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建设…… 国轩高科战略运营副总裁熊永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轩高科正加快在海外建设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今年预计会实现99个回收网点的搭建。 向“智能化出海”转变 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并在多个核心领域构建起全球领先优势,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中国车企正通过电池、辅助驾驶、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实现从‘代工制造’向‘规则制定’的战略转变。”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欧洲子公司副总经理程丹丹表示。 不过“出海”并非易事。白桦表示,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出海已成大趋势,但仍面临着合规、本土化、服务质量、价格竞争等诸多风险挑战。 孙晓红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面临金融体系对“走出去”支持不足的问题。当前,境外汽车金融服务尚不完善,特别是在终端消费信贷、经销商融资、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等方面存在短板。 在程丹丹看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国家采用产业输出;在准入严格的市场,采用技术输出。 白桦表示:“‘走出去’要坚持长期主义,同时要与本地的文化、市场、产业链结合,做到一国一策。” 告别“单兵作战”模式 有专家表示,汽车产业是一个全球化产业,需要更多的协作分工,来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式的产业链‘出海’就是未来可以借鉴的成功策略。中国的汽车‘出海’不仅要做产品‘出海’,还要做产能‘出海’,形成产业链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整体突破。”白桦强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当前,传统的汽车全球化合作模式正面临瓶颈。一方面,整车销售的壁垒不断增加,并逐渐由整车向供应链延伸,继续沿用过去的‘品牌出海+整车投资’模式已难以奏效,必须重构合作逻辑与路径。” 张永伟建议,建立“中国车型+供应链链接世界汽车产业”的模式,依托丰富车型和以新能源智能化为主的增量供应链体系,赋能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互补、资源共赢。同时,张永伟提出,构建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超级合作平台,希望将其打造为集供应链协同、跨境贸易、技术创新、服务保障于一体的平台。该平台将通过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整车“出海”供应链联动模式等,整合资源,推动组团 “ 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