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敢问中国环境人类学的路在何方?
——专访北方民族大学教授马建福博士
稿件来源:李杰
  □本报记者李杰
编者按
  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分支学科,环境人类学借用人类学的传统方法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聚焦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在我国,环境人类学虽然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其发展态势却引人注目,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发展和精准扶贫方面,环境人类学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英语版《中国环境人类学》专著的作者马建福博士。
  记者:首先请简单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环境人类学的实质要义。
  马建福:环境人类学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对超越时空地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意义,并起着积极作用。
  关注环境与人、环境与季节、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相关联的命题,并非人类学的独创,人类先辈在早期都是在经历了与环境的反复自我调适、适应,才逐渐在互动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形成了由环境打磨的文化、由环境塑造的社会。日积月累、经历千万年的浮光掠影,人类在万象共生的大千世界里,毫无置疑地守望着来自环境世界的规律,不为物欲而涸泽而渔,也不为情欲而暴殄天物,平衡、中守无论在形而上的守护中,形而下的积累中,还是浸淫社会系统的适应里,天人合一、守望相助,道破了整个系统里万物必须相互依存、彼此适应,不弃不离,若违背则失衡,失衡而导致环境的报应立竿见影。
  所以言及环境认知,并非今人所独出心裁,只不过延续了先祖始终不渝的坚守。人类须顺乎环境规律,才能实现老子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再总结就是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人类学研究环境,其实旨在反思作为命运共同体,暂居于世,是该如何去参悟系统的平衡性,领悟环境之意义,顿悟人性之劣根。作为一门学科,把环境与人之反思性紧密结合,深刻分析环境给人类的馈赠,人类在文化、社会与环境所交织的多元关系体中该如何探寻最为缜密的认知,从而为共同体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所谓超越时空,是空间感的思考,其实现实中的区域性竞争、国家边界背景下的巧取豪夺以及欲壑难填的无止境增长等等,都是在环境面前,人类要时刻扪心自问、不断拷问的实在。
  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离不开人类学在1960年代的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和时代急需。在世人都在问天反思生命意义、共同体何谓等关乎“谁也离不开谁”“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时代,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沃德结合前辈思想,提出环境人类学囊括地形、气候、资源与人之联动而透过文化的中介意涵。
  记者:请您从不同的角度,就英语版《中国环境人类学》这本专著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做个比较全面的阐述。
  马建福:我们之所以在环境人类学前面加上“中国”二字,不仅仅是用人类学思维、西方人类学理论,尤其是环境人类学的理论思考中国环境问题,而且试着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即古人讲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生态等的互动关系。这本学术著作的价值也正在于此,不再视西方人类学理论为圭臬,只是完全套用一种理论模式,而是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客观实在,理解中国人观念中的环境、生态与人的关系逻辑,然后用中国哲学传统呈现出一个具有地方性、现实性的图景,以此实现中西环境理念的对话、互动与相互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环境,是长期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而形成的一套系统,脱胎于农耕文化生活,茁壮于不同时代,最终成型于现如今当代。所以从学术价值方面而言,是符合于时代要求,同时表现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相互借鉴与互通有无。在文化与学术自信方面无疑做出巨大贡献。现实意义方面,是一种相互补充。
  过去,我们多了一些人类学理论对环境的解读和认知,而疏于关注中国传统理念视角下、基础上的环境问题的分析,现在两者结合,相互补充的方式,实现了中国环境理念作为传统的延续,而且创新地结合了环境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个案,无疑为中国文化理念走出去、省思中国文化理念的本土性实践都有贡献和意义。
  记者:据了解,您在参与宁夏南部山区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具体应用到环境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否请您就此给我们的读者做一简单介绍?
  马建福:的确,在开展宁夏南部山区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环境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真的起到积极指导作用。对宁夏南部山区,过去的观念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匮乏,与城市相隔较远,受制于这些观念,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来观察者,都没有进行连续、整体、有机地看待。一个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千年繁衍生息,实际上一直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有机联动,环境在给养人,人在维护环境的良好修复,再结合生活,共同形成了相互依赖、彼此离不开的主动修复圈。但是后来人们从天、地、人之间长期形成的有机圈中走出去了,不管是思想观念的,还是物质追求方面。
  这样一来,修复功能缺失,自然就出现不平衡的现象。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把与天地人相关联的环境、社会与人实现可持续的有机整合,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背景下的认知观念维护这个有机圈的良性运转,同时用环境人类学中所形成的理论作为观察的媒介,并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理解社会、文化、环境的当地知识寻求一种能够让当地人重新掌握故土适应的途径,以此借用现在党和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实现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充足,精神生活方面的饱满。
  记者:最后,能否请您就西方环境人类学的最新发展情况,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马建福:环境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人类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试验田。环境人类学是紧跟人类学理论从范式转换、方法更新的步伐,不断推进的。当然,环境人类学与全球理念也紧密结合。譬如现如今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种环境人类学的理念提升,是把世界作为一个大环境,把人类当做一个整体,从整体全貌的理念中,思考人类如何共同建设一个符合全人类的观念。这一理念,正好与西方环境人类学中倡导的系统性、整体性观念相吻合。譬如普世价值,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作为人所必须秉持的原则是,我们要共同维护全方位的和谐共存与有机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超越于二分的思想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理解和消化每一章节,每个个案,然后不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敢问中国环境人类学的路在何方?
  本文所版面
【第 A6 版:企业】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