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预制菜产业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稿件来源:舜玉
近日,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出炉,最快半年内便会有结果。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在禁止添加防腐剂的同时,预制菜国标报送稿指出,预制菜的贮存、运输及销售环节要保持冷藏或冷冻条件。然而,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冷库及冷藏车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旧偏低。同时,预制菜发展需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生产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和包装方式等方面的水平,大幅提升行业门槛。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相关数据表明,中国预制菜行业销售额从2015年650.3亿元增至2020年2527亿元,5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预计2025年销售额超8300亿元。另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 随着国标的落地实施,将会大大增进公众对预制菜产业的理解,逐步消除不信任感。 预制菜国标里“拒绝防腐剂以及对冷链的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标的态度——预制菜是高品质产品,是产业的升级换代。在今后,预制菜生产应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正规渠道购入的预制菜采用的食材需经过标准化生产,每道菜都经过上千次测试,再进行工业化研发,在口味上有所保证,并采用真空保鲜技术、冷链技术安全锁鲜,高要求生产“好吃又健康”的预制菜。 品质的根本要求是安全,但某些商家用“挂羊头卖狗肉”降低成本,进而造成了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了更多的负面看法。同时更多消费者提出“餐馆应该明示是否为预制菜,让消费者有知情权自由选择”,归根到底是公众对预制菜的“不放心”。 加强对预制菜的全流程监管尤为重要。预制菜国标的出炉意味着预制菜行业将“有法可依”,如何监督市场也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点。 监管不能滞后,而是要前置、“预置”。要填补监管空白,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对企业资质、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的无缝衔接等问题,监管部门和网购平台及实体商超要提前着手,全链条监督管理,让预制菜的起点和终点都安全可控。同时,要加大对“黑作坊”的打击力度,防范问题预制菜被端上百姓餐桌,严守食品安全底线,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舜玉) |